过去,双十一是光棍们的专属节日,单身们还能找个理由聚一下。后来这个节日,却成了电商促销狂欢节,妥妥的给光棍们重力一击。而被互联网巨头“霸占”的节日远不止如此,为什么它们如此钟意“造节”呢?平台的力量有多大,所造的节日便可以掀起多大的巨浪。互联网平台之所以热衷于造节,肯定是“有利所图”。
刚过去不久的“双11”电商大促、“双12”购物节、年货节销售异常火爆,春节、元宵节、情人节又纷至沓来。一整年下来,从“38女神节”“5·20网络情人节”“亲子节”“进口日”,到“6·18年中大促”“双11”“双12”,花样多多。不少消费者都觉得:月月都有节,没节“造”个节,逢节必促销,红包满天飞,令人应接不暇。
在新零售、外卖、物流等日益发达的今天,电商为何仍然热衷于造节?
实际上,电商节起源于2009年的“双十一狂欢购物节”。从那以后,每年的11月11日就不仅仅是“光棍节”。再到之后的“618”“双旦”等等,各种围绕“买买买”的节日层出不穷。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一个成功的造节可以形成流量聚集效应,让电商平台在知名度和销售额上获得双重收益。因此,电商平台从主观意识上热衷于造节,“618”“双11”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电商与线下零售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用户获取信息更快、平台迁移更加迅速。换句话说,只要用户愿意,从信息获取到平台迁移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而“造节”对于电商来说就是一个平台迁移的很好媒介。作为价格战的载体,促销造节的愈演愈烈就变得顺理成章。频繁的价格战破坏了用户的消费稳定性,迫使电商平台不得不追加促销以稳定销售额。也正因为如此,造节成了各大电商的必修课。
然而,在众节云集的今天,电商平台更多的是提供给消费者实惠,还是徒有虚名的噱头?事实上,经过这几年的演变,频繁造节背后并非万事大吉。每一次购物节的体验并非总能让所有人称心如意,伴随而来的却是价格争议、质量的质疑、维权的艰辛。
一方面,不少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商家‘套路’了”,商品显示的折扣力度虽大,但却是“先涨价后打折”。
另一方面,产品的质量也成了人们关注、甚至是吐槽的焦点。之前就曾有媒体曝出,不少商家存在“电商专供”的情况,产品的价格低廉可,但质量却“不敢恭维”。
因此,业内人士分析,一些商家为了在购物节期间保住自身利润,确实会使用一些“先涨再折”的“伎俩”,有的卖家甚至以假乱真、以次充好,严重影响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实际上,电商明白,消费者更明白,买的终究没有卖的精。电商促销能快速获得亮眼的“报表数据”,但在移动互联网的下半场,提高购物体验,打造高质量购物节才应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