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工作24小时,不需要工资,能胜任多个工种,工业机器人开始在一些简单的工作领域取代工人,新一波的工业革命来到了。
去年6月,Yotel酒店的第四家连锁店在纽约曼哈顿时代广场西侧开门迎客,与此前三家相比,这家的卖点之一是有一间有趣的行李房。那是一间全封闭的房间,位于大堂的一侧,相邻的两面墙上排列着117个储物柜,顶层距离地面约有14英尺;另两面是玻璃,可以清楚地观察里面。特别的是,这个行李房没有服务生,只有一台名为“Yobot”的机器人,一天24小时不间断地为客人提供全自动存取服务。
“Yobot”的学名叫ABBIRB6640机器人,通常只出现在工业环境中,从事物料搬运、上下料、点焊之类的作业。这一次,它被安装在5米长的地轨上,地轨连接着行李交接窗和储物柜底座,这样便可来回移动。长达3米的手臂和60公斤的有效荷重,使它得以轻松地把客人的行李送到每个储物柜中。
当客人需要寄存行李时,只需要在交接窗边的触摸屏上,输入一个用户名,设定一个密码,就可换到一张取行李时用的条码单,整个过程不超过30秒。“这个系统不仅解放了人力,我们还发现不少客人经常寄存手提电脑等贵重物品,这在人工管理的储物柜是很少的。”酒店大堂经理说。
近两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连续上涨,使用工业机器人与外包之间的价格差距不断缩小,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与在春晚上表演舞蹈的类人形机器人不同,工业机器人本质上是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装备,外形上表现为多关节机械手或者多自由度机械手。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工业机器人的机会有限,无形中却已经与它们息息相关,尤其在欧美国家:当你走下飞机,机器人正忙着分拣行李,然后搬运到指定的传输带;当你踏进电梯,机器人正进行着事故监测,一旦发生困人、冲顶、开门走梯等现象,便立刻报警;当你在街边买咖啡,柜台后面的调制者很可能是机器人,而各大咖啡生产商的包装环节均由机器人完成;当你打开笔记本电脑,你可能并不知道全球80%以上的笔记本电脑的外壳由机器人负责喷涂;还有以iPhone为代表的手机,揭开背壳,其中的焊接点也都由机器人完成。
按照《经济学人》的理论:第三次工业革命来了!这是一种独特的划分方式,不以某一类新兴技术而以生产方式的改变为标准。他们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数字化、智能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的运用为代表的一个新时代,特点之一即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越来越校如何实现?——工业机器人。
在美国和日本,大部分工人都在服务行业就业,解决制造业劳动力的方案无非是两种,要么外包到中国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要么使用工业机器人;然而,近两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也涨得厉害,使用工业机器人与外包之间的价格差距不断缩校于是,不少美国企业如耳机生产商SleekAudio、玩具生产商Wham-O、重型工业设备制造商卡特比勒、ATM机器生产商NCR、发光二极体生产商Seesmartled,都相继将工厂迁回本土,就连福特汽车也开始在美国制造某些零部件。据《经济学人》所说,有相同意向的美国企业达到40%。
中国的情况则正好相反,至今为止大量吸纳就业的仍然是纺织服装加工、电子装配等行业。也因此,中国被视为全球最有潜力的工业机器人市常2011年,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80亿元,增长30%以上。
ABB的机器娃如此描述身世:生于瑞典,属虎,38岁,风华正茂的高富帅一枚。1994年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到中国上海打拼。
如今,该行业的四大巨头:瑞士的ABB、日本的FANUC(发那科)、日本的YASKAWA(安川电机)、德国的KUKA(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总共达到八成以上,前三家在全球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均突破了20万台。
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生产商,ABB的机器娃在新浪官方微博中这样描述自己的身世:生于1974年瑞典,属虎,38岁,风华正茂的高富帅一枚。1994年带着一颗火热的心来到中国上海打拼。目前定居于上海康桥,业务范围工业机器人,出没于可口可乐、APPLE、欧莱雅、阿斯顿马盯联合利华等。
如若论及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中国企业,比亚迪算是先锋。2009年,他们耗资数亿元引进了13台ABB喷涂机器人,用以完成车身的油漆喷涂工作。相较于人力,此举可以减少30%的涂料用量,提高10%的油漆光泽度,油漆膜厚误差控制在2微米以内。
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尝试使用机器人。5年前,当比亚迪还在生产手机电池的时候,当深圳市艾尔特工业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还在给韩国某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当经销商的时候,二者就有了合作。那时候,国内电子自动化企业发现,代理销售国外的工业机器人利润很高,纷纷涉足,高峰时曾有百余家。但是,没有一家企业设置了专门做这项业务的部门或者个人,因为,当时的需求有限,不足以支撑,通常只有人工做不了的工作才使用工业机器人,比如,玻璃烧制,工作环境的温度达到50摄氏度;基板涂布导电胶,人力无法实现。
艾尔特主管李控忆,当时生产手机电池中的点锡工艺,普遍是由工人用牙签来蘸点,速度慢,质量不可控,且浪费很大;而工业机器人是通过针筒来完成,各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
“向比亚迪的工程师推荐这个产品时,我没有现货,只能通过国外厂家提供的一段视频来演示,然后拍着胸脯说,机器人一定行的。”李俊说,实际上他自己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毕竟在国内没有先例。比亚迪虽勇于尝试,但非常谨慎,要求先支付小额定金,试用一年,效果满意了再付余款。就这样,他自己垫了十几万元,卖出了第一台机器人。倒是食髓知味的比亚迪,很快追加了一个70台机器人的订单。
机器人可以一天工作24小时,不用休息,更不用担心回家过年后就不来了,节约下来的工人还可以调到其他岗位。
早在2006年,《福布斯》杂志就预言:当工业机器人价格降到2万美元左右,而性能趋于成熟稳定时,就会出现制造类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的浪潮。目前,进口工业机器人的价格正在逼近这个节点。
另一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制造类企业大面积面临人工高、招工难的问题。在江浙一带,月薪6000—8000元也招不来一名有经验的焊工。工业机器人的角色逐渐从“人工做不了的工作”变为“人工不愿意做的工作”。以艾尔特为代表的国内电子自动化企业也从国外工业机器人企业的经销商转型为本土工业机器人生产商。
深圳市机器人协会副理事长葛欢庆称:“一来是因为四大巨头都进了中国,并自己直接做销售,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大不如前;二来,中国的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接受程度日益提高,市场大了,我们看到了机会。”
现阶段中国制造业的水平与美国和日本还有明显的差距,对精准化的要求并不是特别高,本土生产的工业机器人肯定不如进口的同类产品,但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生产线的要求。简单来说就是,本土的比进口的性价比更高。这一点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很有吸引力。
比如,码垛类工业机器人干的就是“体力活”:通过连续地伸缩手臂,将一包包沉重的货物,搬运到指定地点,并堆放整齐。在珠三角的很多企业,这些活都是由人工完成。如果引进一个机器人,整条生产线可以节约4名工人,每天三班倒,相当于节约了12名工人,按每名工人年薪3万元计算,一年就可以节约36万元成本。更重要是,机器人可以一天工作24小时,不用休息,更不用担心回家过年后就不来了;节约下来的熟练工人还可以调到其他岗位。
这种机器人,进口的工作效率是每小时1050包,本土的是每小时1000包,而价格上,本土的比进口的便宜至少15%,不超过两年就能收回机器人的成本。
富士康计划三年内出产百万台机器人,它们智商约为七八岁,成本约为14万—16万元。
在经历了数连跳之后,富士康也加入了工业机器人的研发制造队伍,号称2016年要在山西晋城建成“世界最大智能化机器人生产基地”。
据报道,2010年开始,富士康研发的首批机器人已经在晋城园区投产。这批名为“FoxBot”的机器人用于主板测试上,一个机器人管12个机台,完成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成本约为14万—16万元,智商约为人类的“七八岁”——世界顶级机器人“智商”水平可以达到人类二十来岁。
郭台铭的计划是,2012年内共引入30万台机器人,三年内出产百万台工业机器人。有专家分析,这至少需要投资1000亿元。
其实,除了资金,国内尚缺乏研制机器人相应的零部件产业。“工业机器人的生产,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产业链,国外已经发展了30年,而国内才刚刚起步。”葛欢庆说,现在,国内虽然已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焊接机器人系列产品,但由于相当于机器人大脑的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减速机等配件都需要进口,因此,很难把生产成本降下来,形成批量生产。中国真正迈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