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企业减负?
品牌买断经营是继总经销(区域总经销)、代理制之后的又一经营形式,大部分中小品牌希望借助此模式,在短期内,先保证企业基本运行利润,再重新定位发展,达到厚积薄发的目的。
目前实行的品牌区域买断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品牌拥有企业以每双鞋1元至几元不等的价格收取品牌使用费;另一种模式则是,品牌拥有企业直接同区域经销商签订具体年限的品牌买断合同,按照合同每年直接收取一定的品牌买断费用。
据业内人士介绍,晋江得意龙也采用了这样的模式。经过缜密的市场调查和分析后,今年该公司把“休闲鞋”作为发展的核心部分,并投巨资支持休闲鞋市场的运作,意图迅速打开市场,促进品牌的全面提升。
据得意龙品牌相关负责人透露,公司当初考虑实行区域买断时,基本只采纳短期买断,并要求经销商给公司订多少款式,数量方面均有要求,这些都是为了保证日后总公司重新整合再度复出时,品牌的总体定位和风格不会有太大的偏差。
晋江另外一家企业,同样给予了代理商充分的自由度,使得代理商可以更大力度开发当地市场:凭借经销商在当地市场的默默耕耘,该企业山东、湖北等几个区域市场仍然做得风生水起。这也不得不归功于区域买断经营这样的合作模式,至少在经济环境如此恶劣的形势下,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没有这些买断费用和代工费用撑着,企业连最基本的生存都成问题,推广品牌岂不是贻笑大方?”晋江新纪元体育用品公司品牌总监张培阳认为,采取品牌区域买断,在赢得时间的同时,品牌也在区域市场获得足够的发展,同样能为总公司品牌全国范围的推广奠定基础。
品牌区域影响力
促成区域买断
事实上,从全国范围来看,鞋行业的区域品牌买断早有先例。一些蓄势等待东山再起的温州鞋品牌,早就已经在郑州、太原等市场开始了这样的做法。
“不做可惜了!”飞鸵鞋业合肥总代理商韦实感慨道,他在合肥市场经营飞鸵已长达15个年头,飞鸵在当地算得上是个家喻户晓的牌子。
作为国内重要鞋类集散地的合肥,曾是许多品牌的“旺地”。两三年前,相关企业负责人说,这些中小品牌在当地销售“很牛”,一个牌子的年销售额达3000万~5000万元。
但近两年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使这些中小品牌的生存空间渐渐被压缩,除了依托包括合肥在内的几个营销重镇,这些中小品牌早已举步维艰,于是便出现了“大品牌会更大、更强,大部分的中小品牌谋求转型,寻找生存之道”的现象。
幸运的是,中国地域广阔,经济结构差异甚大,各区消费特点各异,为区域买断提供了基本条件;而由于区域买断的形式不会影响到其他省的品牌形象,各区域各自为栈,相安无事,也为买断提供了切实的条件。
当企业有了撤退的打算时,韦实意识到自己的心血不能白费,他相信,凭借自己对安徽皮鞋市场数十年的了解,在安徽这个华中区域,还是能让飞鸵这个品牌有所作为的。
于是,今年8月底,他一口气买断8年的飞鸵安徽市场经营权,这也就意味着,支付完这笔买断费用后,在接下来的8年里,他可以按照自己对飞鸵品牌的认识,结合当地消费特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再放单给厂家贴牌加工。
“除了设计产品的风格、价位、包装等,我还要负责市场推广宣传、销售网络的建设等,厂家仅仅负责生产。”韦实表示。
市场成熟有赖厂商联动
区域买断的背后,少不了“帮助品牌持有企业获得喘息机会、保存实力、重新思考品牌定位和产品结构”的积极作用,但在品牌被区域买断经营的过程中,品牌历史沉淀和文化底蕴不断流失。这种透支品牌形象的现象又不得不令人警觉,买断之路应走向何方?这无疑值得业界深思。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品牌区域买断的做法是不得已的生存法则,毕竟品牌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卖了品牌,企业还能剩下什么呢?尤其企业仅仅要求支付买断费或者达到一个最低订货量,便完全放手给代理商在指定区域经营,企业的作用就是一个代工厂,失去品牌的掌握权,就等于失去了话语权,长此以往,企业的生存发展问题令人担忧。
值得一提的是,区域买断后对总体品牌形象的长时间透支,必将形成恶性循环。多尔康合肥代理商林玉景抱怨道,自己买断多尔康两年了,没有了厂家的后备支持,好像孩子没有了娘,路子也越走越窄。
“买断商在买断区域品牌时,普遍都抱有比较大的投机心理,因此在品牌形象塑造上,这些买断商大多数不愿意做更多的文章。当然,一些成功的品牌通过形象的塑造赢得了市场空间,但是需要资金实力、营销策划和市场资源的支撑。因而,在买断品牌商家心目中,渠道、终端是第一位的,而形象在原经销商心目中的地位相对较低。有长远眼光的经销商,已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