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和信息化部9月22日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明确提出,要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名牌产品的数量和比重,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培育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名牌产品,保护老字号等传统品牌,加大驰(著)名商标培育扶持力度。
品牌,不仅是产品的标志,还是产品的质量、性能以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综合体现。产品的竞争力乃至企业的竞争力,最终都会集中表现为品牌的竞争力。目前,品牌已经成为企业产业布局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推动力。然而,与大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在资源、技术、员工素质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很多企业对于品牌建设还存在误区。如何培育中小企业的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这是“十二五”期间中小企业和政府部门都需要考虑的问题。
用技术注活力 让文化来保鲜
有些企业在开始的品牌摸索阶段会认为:商标就是品牌,靠花大钱投广告,单纯铺渠道抢市场,企求“一夜成名”。其实,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红豆集团总裁周海红曾谈到:“一个品牌的打造,一个品牌的关键要有两大含量,一是技术含量,一是文化含量。”
“企业进入市场,要靠企业自身的品牌,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他的核心知识产权,这样才可以抓住市场。”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林这样评价核心知识产权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因此,品牌建设要和企业的技术进步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加大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以技术创新为品牌的建设注入鲜活的生命力。
中小企业是自主创新重要的生力军。无论是在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道路都是走不通的,应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将技术创新,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作为企业发展的立足之本,这也是企业“打品牌”的重要途径。
20世纪90年代,包括联想、思科等小企业,仅用数年时间就成长为IT巨头,其关键就是宽松的市场准入、完善的金融服务、强大的人才支撑和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所构建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因此,除自身的努力外,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同样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并且,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产品日益同质化,品牌文化正好赋予品牌独特的内涵和个性,能增进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度,形成自身竞争优势。可以说,培育具有品牌个性和内涵的品牌文化是保持品牌经久不衰的“秘笈”。与此同时,中小企业在构建品牌运营体系时必须结合自身资源状况、经营特点,同时考虑市场需求状况和竞争对手状况进行合理规划,通过各系统的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以品牌管理为中心的运营系统,如此创造出来的品牌才具有强大和持久的生命力。
打造区域品牌 创建品牌集群
全国以中小企业集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达2000多个,50%的工业中小企业在各类集聚区发展。中小企业借助于集群这种产业组织形式,可以获得集群外的企业所没有的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建设区域品牌可以提升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群的市场开拓能力,实现企业间的共赢。
然而,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的品牌营造还处在比较零散的初始阶段,如“中国瓷都•景德镇”、“西湖龙井”、“绍兴黄酒”等响亮的品牌并不多。
区域品牌的建设可分为企业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区域品牌,是由企业自主打造发展,后被有关部门授予的产品品牌。如,福建晋江市陈埭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制鞋业,九十年制鞋企业达到近500家,不仅形成了“鞋材一条街”,而且生产出高品质的运动鞋,1999年还举办了首届国际鞋业博览会。2001年中国皮革与制鞋工业研究院、中国制鞋工业信息中心等4家单位联合授予晋江市“中国鞋都”(运动鞋)的称号。政府主导型区域品牌,就是由政府及部门主导和推进而创立的品牌。如,浙江嵊州市1984年建立了第一家领带厂,历届市政府高度重视、积极推动领带产业集群化发展,经近20年努力,成功打造出“嵊州市领带”区域品牌,到2005年全市共有领带企业千余家,年产领带3亿条,占全球领带市场份额40%以上。
其实,无论是企业主导型还是政府主导型建设区域品牌,由于政府部门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品牌建设过程中资源的整合、经济活动的组织,掌握经济信息的动态和优势,制定产业政策,因此,政府部门在区域品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据统计,东莞大岭山镇目前拥有家具生产及配套企业约530家,形成了完善的家具产业集群。为推广区域品牌,大岭山镇政府近两年来先后组织500多家企业到武汉、成都、合肥、上海、香河、北京等地考察,促进家具企业与当地市场的合作,镇政府两年来共投入520万元推广大岭山家具区域品牌和拓展内销市场,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