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优衣库进入中国市场的第十年。不过,面对连日来的反日浪潮,9月17日,这家企业宣布暂停在华19家零售店的营业。截至记者发稿时,这些零售店已逐渐恢复运营,但其位于北京三里屯的旗舰店,品牌标志仍以红漆遮蔽。
2011年,上海优衣库亚洲首家全球旗舰店揭幕时,其母公司迅销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柳井正透露,由于旗下优衣库品牌在中国二三线城市的品牌认知度较低,未来将加快在中国开店步伐,计划10年内开设1000家以上大型店铺。而日前中日关系的紧张无疑对其加速扩张是一种阻碍。
那么,优衣库未来在华的开店计划是否会有调整?近日,在接受《投资者报》记者采访时,优衣库方面表示,“目前情况不断变化,不方便作答。”
据其官网资料显示,优衣库中国拥有151间分店,在全球成衣专业制造零售商销售五强中,名列第五的优衣库销售增长幅度已经超过了欧洲的ZARA和H&M,而后两者分别位于销售规模的第一和第三位。
快时尚模式
所谓的“优衣库模式”其实就是典型的品牌专业零售商经营模式(SPA)。
“这种模式其实是快时尚企业都采取的一种模式,即摒弃了代理商、经销商等中间环节,彻底实施低成本经营,店铺也是采取仓储式超市型的自选方式。” 知名公共关系专家林景新曾研究过优衣库的商业模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实际上,优衣库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经济持续缩水的产物,日本年轻人热衷于购买优衣库这样的廉价服装与在经济全盛时期,他们爱购买路易威登(微博)这样的品牌一样。
“这种发家的背景形成了优衣库在产品品项的规划上和其他快时尚品牌的区别:橱窗式的呈现方式、节约成本的摆放以及更为平实的价格,让它与ZARA、H&M这类品牌相比更像是批发形式的服装超市。”和君咨询消费品事业部高级咨询师徐振群对记者说。
另外,林景新和徐振群都认为,优衣库在营销尤其是网络营销上的创新是其关键的制胜法宝。典型例子就是2010年优衣库与当时火爆的社交网站人人网合作的创新营销方式,即“排队营销”。
“在排队活动中网友还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场景,对年轻人极具吸引力;在‘好玩’的同时添加了激励因素,形成了网友自发参与活动的源动力,众多丰厚大奖使网友们跃跃欲试;同时,‘排队’的概念运用巧妙,其本身带有的‘因为吸引人所以很多人排队’的理念也逐渐传播出去,形成‘排队效应’,吸引了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潜在消费者。”林景新分析道。
千家门店计划
优衣库2002年进入中国后,凭着其具有特色的营销模式在2006年后渐入佳境。截至2012年9月21日,优衣库已在中国开设了151家门店,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北京,全部为直营店;在9月底还将有14家店开业。
优衣库母公司迅销有限公司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柳井正曾表示,计划10年内开设1000家门店,覆盖中国一、二线城市。
按照柳井正在华开出千家门店的计划,未来十年优衣库在中国将以每3天开一家店的速度扩张,并且将全部采用直营方式。
目前优衣库在日本市场之外的销售额还较低,但未来将加大其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尤其是在中国市场。2009年的财务数据显示,优衣库营业额达到6850亿日元,净利润达到1013亿日元,该公司规划未来10年营业额达50000亿日元。柳井正希望,未来10年,中国市场销售份额能超过日本市场,达到10000亿日元。
2011年落地的上海旗舰店耗资3000万美元,是目前优衣库规模最大的全球旗舰店,营业面积超过3300平方米。“未来主要开大型店,比旗舰店小,但比普通店要大2~3倍,在1000平方米左右。”柳井正曾说。
然而在如今中日紧张的关系之下,优衣库还能如愿以偿按计划进行吗?分析人士认为,影响并不会太大;而优衣库的官方回应则是“不方便作答”。
平价模式存隐忧
除了日前中日关系可能对其造成的困扰外,优衣库的平价策略以及单店大规模的规划给其成本控制和利润增长带去的压力,则让它在未来加速扩张中的忧患日渐明显。
服装观察人士马岗对《投资者报》记者分析,优衣库主力销售是基本款服装以及零配件。“高品质为它们吸引的客流,但是低价却让它们的利润有限。而且优衣库的服装并不完全走时尚路线,比起ZARA、H&M它的流行度还远远不够。”
他同时表示,这种流行不足、时尚未达的品质路线恰又是优衣库的产品特色所在,如何在平价、品质、流行时尚之间找到平衡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
另外,优衣库门店面积相较其他品牌要大很多,这样不仅成本会增高,在复制过程中的反应速度也较慢。“而且它未来要做到1000家,中国的地级市300多个,这意味着它在每家地级市要开到3家,而地级市可能给不了它平均每家店1000平方米的容量。”徐振群说。
并且据数据显示,未来几年百货商场发展的速度将下滑,这也让优衣库这类伴随着百货商场生长的企业未来在中国的发展也充满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