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美外资零售巨头百思买折戟中国市场后,欧洲最大的家电连锁品牌万得城也很可能退出中国。坚守两年之后,麦德龙和富士康决心终止这项投资2亿美元的“测试”——停止中国的万得城业务。其目前纠结的是,选择关店还是寻找新的“接盘侠”。
其他来华投资的外资零售巨头在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大潮中同样未能幸免。韩资超市易买得日前宣布,计划将在华所有门店共16家打包出售,拟在中国退出卖场业态。而沃尔玛削减开店计划、家乐福被爆撤出中国、TESCO人事剧烈动荡……曾经信誓旦旦在华大规模扩张的外资零售业,一夜间似乎已经举步维艰。
“测试”失败或黯然离华
宏伟蓝图戛然而止
“过了2月22日,他们退出了,我们给你定心丸。”这是2011年,美国百思买关闭在中国的自有品牌门店后,万得城宣布接手其卖场售后服务时打出的广告语。万得城一直对外表示,他们不会成为“百思买第二”。
大年初五,记者来到万得城淮海店,店内不少顾客已经得知万得城即将关店的消息。“还是挺可惜的,逃不过百思买的命运,看来国外的运营模式并不适合中国。”消费者顾先生对记者说到。
万得城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汤旺涛曾经表示,万得城将上海作为其进入中国的测试市场,前期18至24个月内将投资2亿美元,在上海开设10至12家门店。“如果失败的话,意味着万得城将从中国这个市场中撤出,但是我相信这个可能性很小。”
现在,这个“如果”恐将成为现实。今年1月16日,麦德龙集团发布公告,表示将不再继续万得城电器在中国的业务活动。“在为期两年的市场测试阶段结束后,麦德龙集团已决定停止进一步扩大其子公司Media Saturn在中国业务的战略考量。”麦德龙集团管理委员会主席奥拉夫·科赫表示,目前正与共同投资经营万得城的合作伙伴富士康科技集团,共同商定下一步措施。
万得城中国公司分别由麦德龙、德国亿万富豪万得城创始人埃里希·克勒哈尔及其家族共同持有75%股权,郭台铭旗下的富士康持有25%股权。2010年11月,麦德龙集团旗下的著名电子产品零售商Media Saturn集团携手富士康科技集团,在上海开出了首家万得城旗舰店。与不少财大气粗的公司一样,万得城也亮出了雄心勃勃的发展蓝图。计划从2013年至2015年,将业务扩展至全国,开设超过100家门店。在上海开设门店的同时,将依照市场情况加速市场部署,达到市场份额超过10%的目标,成为中国市场的领头羊。
截至目前,万得城在华仅开出7家门店,悉数集中在上海。这无疑从侧面反映出,万得城在中国市场发展并不理想。虽然万得城的工作人员对于“关店”之事三缄其口,表示“还没有接到通知,一切照常运营”。但是从柜架上悉数撤走的电子产品中不难发现,万得城即将步北美零售巨头百思买的后尘。除了关店之外,麦德龙的另外一个选择是寻找潜在投资者。至于投资者是谁,万得城表示目前不方便透露。
如果万得城退出中国,消费者最为关心的是购买了万得城电器延保服务后,其合法的权益是否会得到保障?不过,从万得城中国媒体声明的最后一句话“我们深知我们对消费者、员工、供应商和合作伙伴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来看,万得城会妥善处理好与消费者的关系。
低价经营成“体验中心”
年亏损4000万欧元
与百思买一样,万得城进入中国后也采取现金买断商品,万得城员工为顾客提供无偏见导购的运营模式。卖场内不设专门的品牌专柜,没有厂商销售员,而是按品类分区,再由自家的销售员进行销售。“相比较国内的家电商场,我更喜欢这里的购物环境。”在淮海路工作的白领曹先生说。
但是,这一运营模式虽然很先进,还是有点不适合中国国情,因为缺少了品牌商对卖场的支持。 “在中国,除了家电厂商的工作人员,很少能有特别熟悉产品内容的销售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杨青松表示,这样一来,消费者就无法从销售员那获得想要了解的信息,卖场产品的销量自然受到影响。
万得城打造的“体验店”模式,并没有对市场掀起一股“风潮”,反而开始陷入竞争对手包围的阵营。一位赴欧洲考察过万得城的连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在欧洲,万得城几乎覆盖了所有的现代电子零售产品,仓储式开放陈列,设置体验区,形式与建材业的百安居、沃尔玛山姆会员店类似。“这种大型专业店,竞争优势之一就是永久低价;其次是最多的产品种类。但这两种优势到了中国,都无法发挥。”
曾经购买过万得城商品的消费者叶先生对本报记者说,万得城虽然比百思买经营的品种齐全,但无论特色还是配件,价格并没有优势。“除了少部分‘具竞争力商品’的价格比较有吸引力外,其他商品的价格在市场上并不具有竞争力,毕竟中国人对于价格还是很敏感的。”
此外,万得城也与中国家电门店采取的低价经营一样,其开设的所有门店都将在当地实行低价承诺,消费者在万得城购买任何商品,15天内发现该商品价格高于同一地区出售的价格,万得城将给予差额补贴。这导致不少消费者将万得城门店当作了“体验中心”。“我曾经在万得城认准了型号,再到家电市场或者网上去购买价格比万得城便宜的产品。”叶先生说。
中国家电零售商过于血腥的价格战,让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腾挪的空间相当有限;而规模庞大的3C电子消费产品的专业市场,让外资企业品类、价格优势尽失。一方面优势丧失,另一方面,万得城与百思买同样固执地坚持原有经营方式,包括强调体验、买断产品等模式,这些不能不让万得城承受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据悉,入华仅8个月,万得城中国区首席执行长就更换了人选。2012年前三季度,万得城中国的销售收入为1亿欧元,去年全年预计亏损4000万欧元。
易买得或出售在华门店
资本掌控仍在韩方
和万得城“同病相怜”,其他来华投资的外资零售巨头在这一轮经济下行的大潮中同样未能幸免。1月初传出消息,昔日风光无限的韩资超市易买得,计划将目前在华所有门店共16家打包出售,拟在中国退出卖场业态。一个月后,易买得的官方说法姗姗来迟,尽管易买得否认近期将出售中国区门店,但却透露继续在华拓展新店的可能性亦不大。在零售业竞争激烈的中国市场,人人皆知不进则退,根据百思买等零售企业当年的遭遇,如果在中国市场坚持一两年后仍未开新店,接下来的命运已经可想而之。而且更多的业内人士猜测,易买得的确在执行出售门店计划,所谓的否认声明不过是交易成功前不想过分引人瞩目。
“我不知道易买得将要退出的新闻,不过真的关门对我们来说不受影响,这里周边还有很多超市可以选择。”易买得曲阳店内,正在采购日用品的秦阿姨对记者说。
虽入中国市场多年,但发展至2011年,易买得在华仅有27家门店,与家乐福、沃尔玛动辄数百家店相比,实在相形见绌。而且易买得在中国市场出售门店已经不是第一次,2011年,韩方将在华经营不佳的11家门店出售,希望具有专业零售经验的业者收购。那时已买下家得利的海航参与了竞购,但并未谈拢。最后,永辉超市(26.85,-0.28,-1.03%)以400万元收购北京易买得商业有限公司100%股权。而永辉在福建地区的竞争对手新华都(5.43,-0.22,-3.89%)则以1.25亿元收购易买得6家卖场。
由于易买得不少门店都亏损,因此难以高价出售,上述交易价格被业界戏称为“白菜价”。
不久前,天津泰达集团有限公司挂牌出售其所持有的天津泰达易买得超市有限公司16.67%股权,价格6292.2万元,以易买得在天津的5家门店计算,也算低价抛售。“经过几轮出售,易买得目前在中国区共16家门店,其中上海地区11家,天津地区5家,韩方有意接盘上述天津易买得的中方股权,如此一来,天津易买得有望成为韩方独资企业。而上海易买得的大部分股权都在韩方手中,即未来所有中国区门店的资本掌控权基本都在韩方。”知情人士透露。
“不过叫价不高或许反而是易买得的优势。虽然家乐福和乐购官方都未承认出售在华门店,但业内一直传言,家乐福和乐购就是因为门店数量大且要价高,导致无人接盘。易买得目前在华仅16家店,不会像当年沃尔玛买下好又多约百家店后难以整合。因此若易买得售价合理且整合简单,反而易被买家接受。”时富金融分析师廉波认为,但易买得需考虑日后如何挖掘新业务点,毕竟中国市场潜力巨大。
无法发挥规模效应
首家外资超市黯然离沪
易买得的“断臂止损”不由让人想起了另一个黯然离华者,去年关闭其所有门店的沪上首家外资超市——百佳超市。
百佳梅龙镇店在2012年5月13日完成了最后一次营业,而位于古北红宝石路的百佳超市也于8日后关门歇业。至此,鼎盛时期曾在上海持有21家门店的百佳超市完全退出申城舞台。
作为进入上海的第一家外资零售超市,这家隶属于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集团的重要零售平台已在上海经历了18个年头。然而,先发优势却没有在百佳超市身上得到任何体现,在多年的摸爬滚打后,百佳已无力在上海滩上继续攻城略地,等待他们的命运只有默默地离开。
虽然最后两家门店已经关闭,但百佳超市对上海这个市场仍未“死心”。百佳中国区公关负责人廖小姐向记者表示,百佳仍会在上海寻找合适的位置开店。
根据记者了解,百佳超市在沪门店数量过少,难以通过连锁效应降低成本,再加上单店租金高企,是其最终黯然离场的主要原因。尽管百佳超市负责人对关店均以“租约到期”回应,但核心商圈近年来租金过高已成不争的事实。根据世邦魏理仕 《2012年第一季度上海房地产市场回顾》报告,核心商圈首层及二层商铺的租金报价已达54元/天/平方米及39.6元/天/平方米,并稳步上涨。
商业地产专家杨咏诗分析:“核心商圈优质商铺日益紧缺,地下一层商铺租金不再那么便宜了,租金成本的涨幅超过普通中高端超市的承租能力。”
公开资料显示,百佳超市于1994年开出第一家门店。此后,由于不允许增加注册资本金的政策,导致百佳超市陷入整改窘境。2000年,百佳以“1元钱”的象征性价格,将旗下14家百佳超市门店转让给荷兰阿霍德公司投资的顶顶鲜超市,然后退出上海市场,仅保留梅龙镇广场一处近600平方米的单店。
2006年,百佳卷土重来,一改以往标超业态,在杨浦区国和路开出首家大卖场,然而由于水土不服,该店两年后再度悄然停业。2011年,百佳高端品牌TASTE在古北黄金城道开业,然而一年多后却再度面临关店困境。
曾在百佳梅龙镇广场店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超市平时人气不差,然而租金高企、运营成本太高致使门店不得不关闭。“那么高昂的租金环境下,只有卖高端进口商品才可能实现盈利,那些高端超市中连矿泉水都是进口的,一瓶十几元,毛利极高,但百佳却错误地选择社区居民作为主要消费人群,这使得他们的成本压力无处转移。”业内人士分析说,“在上海,连锁超市的门店数量一般至少要达到15家,才能发挥连锁的规模效应。过少的门店会导致包括进货、招商等各种经营成本上升,加之零售业不高的利润更是难以承受节节上涨的租金。”
选址似乎一直是百佳超市的“致命伤”。据业内人士分析,此前的百佳超市国和店位于五角场与中原商圈的交合处,而两大商圈内分别拥有竞争力很强的欧尚中原店和沃尔玛五角场店,因此百佳超市的人气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销售业绩也一直不理想。而古北店也有同样的问题,临近的家乐福是其重要竞争对手。
截至2011年,百佳超市位列全国连锁百强第76名,较2010年下降一位,全年销售规模为43亿元。到5月底时,百佳超市在大陆将仅存46家门店,其中广东42家,其余成都2家,武汉、昆明各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