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2009年洛杉矶春夏时装周惨淡落幕时,这个聚集几十个品牌的时装周,由于缺乏够份量的国际大品牌,有可能将不再举办。在地球的另一端,一个中国商人却在为自己代理的国际大品牌发愁。拥有代理协议,却不能再继续经营。"大品牌"带给他的烦恼远远多于快乐。
断供的"龙"
"这几天,杭州各销售点销售情况都不错。有的万宝龙专柜开柜20分钟销售10万元。"上海国瑞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瑞信")董事长朱兴宜告诉记者。他所说的专柜是他曾经代理的"万宝龙"品牌销售专柜。然而,这样好的生意已经与他无关了。2007年5月15日,万宝龙中国总部终止了他的代理协议并且"断供"。在此之前,朱兴宜和这条"龙"之间曾有过5年时间的"蜜月"般的关系。
"我在杭州大厦的店,2007年曾创下一个月销售80多万元的记录,本指望这两年能开始真正赚钱,却没料到会是这样的结果"。朱兴宜无奈地说:"这本该都是我的生意,我和万宝龙2002年就签订过无期限代理协议,谁知道现在会是这样的结局。"
2002年时,"万宝龙"并不是中国消费者所认知的一线品牌。很多人以为,"万宝龙"顶多也就是品质略好的钢笔,一支也就百十块钱。朱兴宜介绍说,当时万宝龙受制于中国市场尚未对外开放,当年负责万宝龙中国大陆市场业务的王志强找到朱兴宜,多次来中国与他商谈,希望能够让他做万宝龙中国地区的总代理。而且王志强还开出了一个相当有诱惑力的价码---如果朱能够做万宝龙的总代理,他们将签订一份永久的代理协议。于是,在2002年10月,万宝龙与朱兴宜的国瑞信签订了一份没有期限的代理协议。朱兴宜要维护和开拓万宝龙品牌在中国的市场。有了代理协议,朱兴宜就真金白银真刀真枪地投入开拓起万宝龙的中国市场了。
而起初的进货方式也是根据王志强的建议和要求,专门在香港注册成立公司,再通过香港公司以现金购货的方式进货,办妥海关进口手续后,朱兴宜正式把万宝龙产品推向了中国市场。
朱兴宜说,当时万宝龙给的进货条件非常苛刻。每次都要求500万为单位地进货,当时按零售价的3.5折进货,报关进口后成本大约达到五折左右,加上开店的成本,渠道的成本,人员和各种其他成本,前三年做得非常艰难。
因为受到走私货大量充斥市场的影响,朱兴宜需要说服零售商放弃走私货,改售正品进口货,"我们的成本非常高,加上品牌不知名,销量一直不乐观,四年一共投入了好几千万元。直到2006年下半年,才终于看到希望"。
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万宝龙开始提出要重新签订合同,"我理所当然地拒绝了"。朱兴宜说。
起初,万宝龙并没有采取任何强硬措施。他们之间也保持着沟通。几乎每周都会见面开一次会,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坐在一起协商。而朱兴宜本人也不愿意和万宝龙撕破脸。"毕竟还要靠他们供货,如果关系搞僵了对大家都不好。"朱兴宜说。
在朱兴宜看来,万宝龙能够打开中国市场和他的关系密不可分。更何况还签有无期限的代理协议,和万宝龙继续合作下去应该不成问题。然而,2007年开始,万宝龙对国瑞信的不满不断增加。5月的一天,朱兴宜收到万宝龙中国公司通知称,因为未经万宝龙公司同意,擅自在上海、杭州、扬州、烟台、义乌、余姚、常州设立销售点,违约在先,非法使用万宝龙的商标,侵犯了万宝龙的知识产权,决定停止对国瑞信供货。
朱兴宜说,其实这些销售店的开设,包括最新开设的常州泰富店,都是国瑞信公司经过严格的筛选,经过万宝龙中国的相关负责人亲自到现场看过,所有的装修都需要万宝龙公司把关同意才实施,这些销售点开设后,万宝龙从未说过一个不字,也正常地供货,事实上是认可这些销售点的合法性。此前的所有店也都是这样开起来的。
万宝龙停止供货后的一年时间里,朱兴宜遭遇了零售商的违约追究,还要安置16个销售团队的人员分流或就业,他万万没有想到,在他四年多辛苦耕耘下,把万宝龙从默默无闻做到大名鼎鼎,竟然会落到如此境地。
记者曾联系负责万宝龙中国大陆市场的王志强采访,因负责采访事宜相关人员不在国内,未能获得相关回应。
奢侈品牌和代理商间的博弈
朱兴宜与万宝龙之间协议的终止并非个案。随着中国加入WTO后对外资的全面开放,奢侈品已经由从前的"曲线救国"可以顺畅无阻的进入中国市场。而之前为奢侈品进入中国铺就好道路的代理商们,此时也显得如此碍眼。
2008年11月底,中国商业协会钟表商分会向行业会员发出《关于钟表商业行业团结一致,共度难关的倡议》,其中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