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代理企业遭遇尴尬
从经营规模和技术实力来看,中关村其实是一个等级分明的地方,至少,它呈现了三个层面的企业群,表现出不同的企业风格和生存方式。联想、方正无疑是位于高端的企业,无论规模如何大,毕竟也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熟的,幸运的是由于种种内在和外在的因素,它们今天已经成长为国内IT产业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了,赞扬企业的人,往往把它们拉出来说事儿,而另一方面,这些企业的发展与业绩确实也挺争气。位于这个金字塔底层的是众多的经销商,他们分布在众多的电子配套市场中,从整机到显示器到内存条,什么都卖。大家都在叫嚷不挣钱,但是从来没有见到这些柜台数量减少,相反,还在不断扩充壮大。他们也要利润,但是非常灵活。偶尔抓个冤大头也能狠捞一把,可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那么贪心,挣个十几二十的也卖,原因是现在价格比较透明,用户也比较精明,多招揽个回头客总比一锤子买卖合算。由于这些人总是在村里晃来晃去,从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关村的门面,因此外人一旦批评起中关村来,他们自然是首当其冲。夹在上下两端的是中关村的中小企业。从规模上讲,他们还远没有达到联想这样的企业规模,或许永远也达不到,但是与海龙大厦那些小柜台比起来,他们又有雄厚的资金和技术实力。这些中小企业基本上都是靠代理某个著名品牌起家的,从经营规模和销售数量来说,他们是属于批发商级别的,因此利润也远远高于柜台后面的零售商。
一般来说,处于中间层面并非是最理想的位置,关键看你怎么理解了。如果用快乐指数来打打分的话,中关村的中小企业可能是最不快乐的一群。大企业功成名就,下来要考虑的是如何做得更大,钱赚得更多,虽然也得有点忧患意识,但他们并不特别愁;小经销商们也没什么可担心的,市场这么大,总会有需求的,只是卖多卖少而已,反正自己也没打算做成联想、方正那样的企业。而中小企业则不同了,公司有了一定知名度,同时也挣了不少钱,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环境中,仿佛逆水行舟,几乎没有维持现状的可能,但是要跨过一个坎儿,蜕变成为大型企业也是困难重重。总而言之,中关村的中小代理企业现在面临的处境有点尴尬。
尴尬产生的根源 除了心理因素以外,中关村中小代理企业面临的尴尬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首先是来自厂商的压力。众所周知,中关村中小代理企业基本都是靠代理起家的。由于国家政策方面的限制,国外厂商最初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是不允许直接销售产品的,这一点直接促成了国内IT产业渠道的诞生。事实证明,以代理分销为主体的渠道模式在过去许多年里始终行之有效,成为国内计算机普及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DELL直销,对国内传统的代理分销确实形成了一定冲击,但它并不是通常理解的来自销售方面,因为实际情况是直销在中国并不成功。它带给人们更多的是观念上的冲击,促使大家反思目前渠道销售体系存在的问题。渠道环节过多,是大家都承认的。但是要改变渠道现状,并不是渠道本身可以做到的。正如怡华贸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敬东强调的,任何企业、任何人,都喜欢按照惯性去做事,如果没有很强大的压力压下来,大家还是喜欢维持现状的。在与渠道密切相关的三角中,有能力施加这种压力的首先是厂商,
其次是用户。在成长初期,各个厂商都极其重视渠道的搭建,无论是国外企业还是国内都不例外。但是随着竞争加剧,产品的利润越来越少,除了从自身环节去进行成本节省,厂商们不约而同将目光集中到了渠道上。一时间,微分销、短渠道纷纷登台亮相,其本质就是要压缩渠道。更有许多厂商将注意力放到了二级渠道的建设上来,越过总代理直接把下面的经销商抓到手中。从某种角度来说,厂商是更看中二级渠道建设了,唯一的区别就是总代理的角色多少有点尴尬。晨拓联达公司长期以来都是联想的重要合作伙伴,是伴随着联想微机、东芝笔记本共同成长起来的,随着联想对渠道的调整,晨拓联达从联想产品全国总代理变成了北京地区总代理。对于这种变化,晨拓联达总经理廖理纯倒很看得开,他认为渠道扁平化是一个大趋势,对此代理商完全能够理解,同时他还开玩笑地表示,如果自己变成厂商,在渠道扁平化方面没准儿会比厂商步子迈得更大。另外一个压力来自用户端。用户对产品的了解在加深,而产品本身的价格也趋于透明,中间就那么点利润,经销商如果层层剥皮,难免会有成本转嫁到用户头上,对此,用户当然不乐意。现在都在强调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如果都有意见,渠道当然不能不进行相应的改变。
除了来自厂商和用户的压力以外,中关村中小代理企业还面临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