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全球商品价格趋势,我们认为中国净买入的商品(例如锌、铅、铝)在下半年的上升空间将少于中国净卖出的商品(例如铜和镍)。
关键数据分析
铜:2009年上半年中国铜进口量的大幅上升部分是因为政府大量囤积和投机性交易所推动,其升势难以维持。
随着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价格升上6125美元,进口不再有利可图。以按年比较基准来看,7月份铜进口量仍录得118%的升幅,但此后的升势将会有所减慢。虽然铜进口量已经开始放缓,但废铜进口量持续上升以及国内铜产量按年增加0.7%(按月增加0.3%)至336000吨,显示需求仍然相对强劲。
废铜供应紧张是2009年上半年进口量创历史新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2009年初精炼铜价格处于较低水平。7月份废铜进口量从6月份的280000吨升至450000吨(+61%),显示价差的扩大吸引部分最终用户选择废铜。行业报告也显示国内越来越多的回收公司已经投入运营。
同时,汽车和家用电器的销售近期出现大幅上升,在中国产品海外需求减弱的同时为铜需求带来支持。
铝:7月份未锻造铝和半成品的进口量按月减少36.9% ,但按年仍上升176.8%。
基础建设相关需求和政府囤积是上半年铝进口量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建筑业(特别是房地产建筑)预期将在2009年下半年为铝需求带来支持。建筑和基础建设行业约占中国铝需求的61%。
石油:7月份,中国原油进口量按年增长42%,增幅超过6月份的14%。这主要是由于制造业的复苏和汽车需求的回升。7月份炼油吞吐量按年增长8.3%,达到每天780万桶(3310万吨)的记录高位。由于终端需求增长和价格市场化,中国炼油商连续6个月提高产量。部分进口石油可能用于补充从5月份高位出现下跌的库存。根据新华社消息,中国的国家和商业原油储备已于6月份按月下跌2.7%至2.75亿桶,约相当于34天的使用量。
从2009年1月份到7月份,中国的汽车销售达到720万辆,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全年目标1100万辆的65.2%。政府政策支持、三线城市终端需求增加和消费者消费信心改善均为销售的快速增长带来动力,进而推动中国的石油需求增长。
铁矿石:7月份,铁矿石进口继续强劲增长,进口量达5815万吨,按年增长46.6%,较上月增长5%。该数据超过4月份的5700万吨,创下月度新高,显示中国钢铁企业因基建、地产、汽车、电器等下游行业复苏,而需求强劲。海关数据显示,铁矿石进口数量超过中国交通运输部此前公布的入境港口货运量。
7月底,中国主要港口的铁矿石进口平均现货价为每吨110美元,自4月底以来上涨38.5%。规模较小的澳大利亚铁矿石供应商最近在Diggers&Dealers论坛表示,部分中国钢铁企业一直在以高于基准价格20%的价位争取磁铁矿球结矿的订单。
中国钢铁企业的产量快速增长,7月份全行业产量达到5068万吨,为今年最高的单月产量,按年增长12.6%。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今年的粗钢产量将超过5亿吨。
大部分钢厂正在调高8月份和9月份的报价。武汉钢铁计划在8月份的基础上将9月份主要钢铁产品的价格每吨提高人民币700至1600元(较8月份价格高20%左右)。宝钢已将主要热轧和冷扎产品的9月份价格上调15%。研究发现,汽车和家电行业的钢铁需求尤其强劲,分别在宝钢的收入中占15%左右的份额。尽管出口仍然疲弱,但来自机械制造行业的需求也稳定增长(占宝钢收入的7%-10%)。
中国对大宗商品需求将继续保持高位
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而带来的套利机会的减少和政府不再补充库存,下半年中国的大宗商品进口可能减少,商品走势有望逐渐分化而回归供需基本面。在这过程当中,价格在短期内有可能出现调整。
但我们认为,大宗商品板块的表现仍将值得期待。由于中国、印度以及其他新兴市场的大量需求,大宗商品的价格在2009年下半年仍然强劲。中国市场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中占据着非常高的地位,中国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继续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中国需求势必将有力地拉动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
铁矿石、铜、铝甚至煤(中国在较大程度上能实现自给自足的煤矿)在进口量上已创历史纪录,预计近期进口量会稍有下滑。但随着基础建设的发展,新开工面积的增加,四季度的进口量或有所回升。同时,美元持续贬值导致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也会传导到国内。外部价格上涨必将推动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导致PPI走强,并传导至CPI。
如果国内投资、消费较快增速能够维持,前期积累的大量产能充分消化,加之中国对商品资源的渴求意味着未来数年的需求仍将极其旺盛,暗示着大宗商品的未来价格或将呈现中长期的上升趋势。
虽然下半年大宗商品面临着一定的上行压力,但随着投资、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