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种“门”纷纷涌现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已经消失殆尽。再加上进口奶粉的强势入侵,国内奶粉产业链条陷入了整体低迷之中。
在我国最大的奶粉生产基地黑龙江正在爆发严重的奶粉和奶粉原料积压事件。黑龙江奶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黑龙江省内75家乳制品企业中,有至少1/3以上的企业都遭遇不同程度的奶粉积压。摇篮乳业市场销量减少了20%左右,勉强与去年持平。
除了产品库存积压,企业原材料积压也异常严重。据称,完达山、飞鹤等乳业集团都积压了数千吨的原料粉。这也是继2009年三聚氰胺事件后,黑龙江省遭遇到最严重的积压事件。
“造成此次黑龙江奶粉原料大量滞销原因主要是,下游国产婴幼儿奶粉销售不畅以及食品企业改用进口原料替代。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市场频繁发生各类乳品安全问题,日积月累,国产乳业信用尽丧。在此背景下,完达山、飞鹤等下游婴幼儿奶粉销售萎靡,直接导致大量上游原料和终端产品的积压。”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
与国内企业比,外资却过得有声有色,并加快在华扩张步伐。今年以来,外资企业开始在奶源、产品市场、销售渠道等领域全面发力。恒天然在河北开建第3个5000头大型牧场,用于中高档乳品生产所需;日本明治乳业出资30亿日元生产高档盒装牛奶和酸奶,进军中国高端液态奶市场;新西兰天然乳品公司,借助“海外奶源+本土市场”模式,计划将在中国24个省、市开设3000家专卖店,加上遍布全国的专卖店分销网络,致力构建一个中国消费者触手可及的“新西兰乳品供应基地”。
纯进口乳品销售量也呈大幅增长态势。今年上半年,纯进口的零售包装婴幼儿奶粉3.42万吨,同比增长2.91%。在北京、上海等地进口商品专卖店里,德国、丹麦纯进口常温牛奶销售量同比增长30%-40%。
两厢积压之下,我国的乳业已经进入了危险时刻。如何能在外资的强势入侵下得以存活,甚至是做强做大,成了摆在我国乳业面前最大的难题。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简爱华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本土品牌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并走得更远,必须要重新挽回消费者的信任。我国奶粉企业必须对从奶源采购到产品销售的各个环节层层把关,务必保证奶源质量高标准,确保生产过程规范安全,并通过良好的品牌营销、渠道下沉等方式进行市场布局,完成产品的推广,更重要的是,加大产品的研发投入和技术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是关键。
企业之间也要相互抱团取暖,而不是相互摸黑。宋亮建议,面对内忧外患,当前国内乳品企业,应摒弃前嫌,齐心协力,联合创建、维护一个良好、健康的发展环境。在乳品工业协会主导下,国内乳企积极形成行业联盟,并相互约定不打带有恶意竞争的价格战;抵制相互争抢奶源,通过协商方式解决奶源分配问题;确保自身所生产乳品安全,如发现安全隐患,应当及时通报,对于违反规则、出现重大事故的企业,应剔除出联盟,确保这样的企业不能立足于市场上。
“企业加强奶源、加工、销售等多环节相互衔接管理,制定合理的发展规划,实现全产业链的集约化发展,通过加强内控来降低生产成本。只要每个国产乳品企业加紧抱团,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度过当前经营环境恶化的寒冬,迎来新一轮发展的春天。”宋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