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2009年处理拒卖风波的慢条斯理相比,诺基亚这次对于“渠道崩盘”传言的回应可谓迅速,事情果真有那么糟糕么?诺基亚长久以来的FD省代模式是否走到了尽头?渠道危机的背后又是什么?以诺基亚多年以来的高傲姿态,本是不屑对渠道崩盘的传言进行辩解的,类似的“拒卖风波”在2009年也上演过,但当时诺基亚的市场领导者地位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但诺基亚在中国市场的境况远不如两年前了。据诺基亚二季度财报,营业净亏损3.68亿欧元(约合5.28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赢利2.27亿欧元,这是诺基亚最近一年半以来首次亏损。期内中国区的手机出货量为1130万部,环比下降高达52%,同比也下滑了41%。
渠道崩盘传言开始流传的同一天,诺基亚就发表了辟谣的声明,称经销商拒卖诺基亚的报道失实,同时表示“销售合作伙伴对与诺基亚的合作充满信心”、渠道很“健康”。与2009年处理拒卖风波的慢条斯理相比,诺基亚这次的回应速度快得让人怀疑诺基亚的心虚。但事实可能是,诺基亚与渠道之间的合作并不能用“愉快”来形容,那么,诺基亚的渠道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没有那么糟糕
可以肯定的是,代理商库存的问题确实存在。一方面,渠道拒卖并非空穴来风,来自天音、中邮普泰等大代理商和大型连锁零售店的证据都表明诺基亚的压货造成了代理商的库存过大;另一方面,诺基亚总裁兼CEO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早在7月20日诺基亚公布二季度财报后便承认了中国市场的库存问题,他强调诺基亚“会采取措施解决中国销售商的库存问题”,并且该问题在5月时已经导致赢利预警。
诺基亚代理商为何热衷于“造反”
要弄明白诺基亚的代理商为什么爱造反,还得从诺基亚的渠道架构开始说起,而要理清诺基亚的渠道,就不得不提新上任的总裁赵科林——诺基亚渠道体系的总设计师。
2001年,赵科林担任诺基亚中国区副总裁兼销售总经理,从此拉开了赶超摩托罗拉的序幕。在经过几年的摸索之后,面对手机进一步向低级别城市渗透的趋势,赵科林意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市场,诺基亚的渠道下沉还不够,于是在2003年—2004年之间开始大力推广FD(Fulfillment Distribute)模式,即发展省级直控分销商,内部简称FD省代。FD模式与以前的省级代理商的最大区别在于,它只承担搭建省一级资金和物流平台的责任,其利润主要来源于诺基亚的销售返点而非进销差价。由此可见,FD省代模式存在和运行的前提条件就是出货量足够大,而且资金流转速度要快,这样FD省代的利益才能得到保证。关于FD模式的创造者有很多种说法,但在中国市场将之玩得得心应手的,却只有诺基亚,因为诺基亚的出货量足够大,FD省代才甘愿只做搬运工而不分享进销差价,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出货量对FD省代模式的重要性。对FD省代来说,FD模式实际上是将代理商的利益绑在诺基亚的中国战车上,形成了一荣俱荣的利益关系。
2009年的拒卖风波可以看成是诺基亚的高压渠道政策与代理商不遵守游戏规则而引发的冲突。诺基亚在对待窜货问题上雷厉风行,导致代理商抱怨窜货罚款太高,同时还质疑诺基亚偷逃税款,所以2009年的拒卖风波就像是一场闹剧,在诺基亚有礼有节的公关化解下很快就草草收场了,事件对诺基亚的销售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如果说2009年的拒卖是代理商对诺基亚高压渠道政策不满情绪的发泄,那么这一次对诺基亚的抵制就是一种实质性的反抗。渠道也不提窜货罚款那档子事了,因为诺基亚的产品在零售层面遇到了很大阻力,库存从4周上升到11周,对玩资金规模、拼流转速度的FD省代来说,困难可想而知。因为库存周期的上升意味着资金周转速度的下降,是一个关乎代理商生死存亡的问题。现在终端零售滞缓,同时又面临诺基亚的压货,渠道商实在撑不住了,再不反抗就要面临灭亡,这样看来冲突的爆发也就不足为奇了。即使FD具有超强的渠道覆盖能力,一旦失去运行的基础,就会成为冲突的导火索。或许赵科林回归的第一个感触就是,即使是采用利益贴身捆绑式的FD模式,渠道也只是可以一起赚钱的伙伴,而非能共患难的搭档。
手机市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要靠诺基亚现在的产品线让代理商赚钱是一件很有难度的事情。诺基亚在全球的处境艰难,在中国市场更为被动:原本痴迷塞班平台和键盘操作的消费者一夜之间突然转向了安卓触摸屏手机,因此,诺基亚正面临着一个复杂的竞争局面。
终端零售滞缓,同时又面临诺基亚的压货,渠道商实在撑不住了,再不反抗就要面临灭亡,这样看来冲突的爆发也就不足为奇了。诺基亚产品战略问题的背后,是文化、是传统,北欧式的固执已经不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了,不能及时顺应变革,将逐渐被边缘化甚至被淘汰。弱者革命易成,强者革新易败。现在的诺基亚虽然身体虚弱不宜伤筋动骨,但对变革的呼声肯定比以往更加强烈,诺基亚会迎来一个革命的好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