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连续三个月的下降之后,大豆进口量在11月份终于出现反弹,创下2004年以来同期最高,仅次于2010年6月的单月最高值。不过业内人士分析称,未来豆类油脂价格仍将维持弱势。
日前,商务部发布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油脂油料)公告显示,中国11月份大豆进口量将创下2004年以来同期最高,仅次于2010年6月的单月最高值,环比增幅超过47.7%,单月同比增加2.8%。
这说明,在经历连续三个月的下降之后,大豆进口量在11月份终于出现反弹,这也意味着持续萎靡的中国大豆进口需求开始恢复。
11月或进口大豆563万吨
商务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本期进口大豆实际装船194.84万吨,本月进口预报装船359.25万吨,下月进口预报装船116.21万吨。本期实际到港321.67万吨,下期预报到港241.33万吨。
商务部预测,11月预报到港大豆563万吨,比10月份的进口量大幅增长48%,也比上年同期增长2.7%,创下年内最高。此外,12月预报到港大豆量将降至417.54万吨。
此前,我国大豆进口经历了连续三个月的下降态势。
海关总署11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中国大豆进口量为381万吨,1~10月累计进口4152万吨,同比减少5.4%。而在今年7月份,中国大豆月进口量达到535万吨,进口量创下今年以来新高,此后8月份大豆进口量降为451万吨,9月份再降至413万吨。
据了解,商务部根据进口商的报道得出上述预测,最新的预测数据要略高于商务部早先预测的517万吨。但这一预测并不反映真实的进口规模,因为这份数据并未包括全部的船货。
此前业内普遍预计,11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将止跌回升。
光大期货分析师赵燕表示,11月数据说明,中国的大豆进口需求开始恢复。中国大豆进口量在7月份创高后连续3个月回落,这和油厂压榨亏损及中国抛储抑制价格等有关。今年1~10月份,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为4150万吨,同比减少了5.42%,但预计11~12月进口将恢复增加。
卓创资讯分析师信玉民分析认为,目前国际市场大豆进口价格已有较大幅度回调,以CBOT(芝加哥商品交易所)2012年1月交货的大豆为例,今年8月底,每蒲式耳大豆价格达到1460美分以上的高位,目前已回落至每蒲式耳1185美分左右,大豆价格回调刺激了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增加大豆的进口量。“11、12月份,生猪对蛋白饲料原料的集中需求将刺激豆粕消耗,因此中国对进口大豆需求有所增加。”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刘登高表示。
国泰君安期货分析师黄志强告诉记者,有三大原因支撑11月大豆进口环比的大幅增加。
第一,2012年春节较2010和2011年有所提前,这导致节前备货需求提早启动;第二,第四季度为豆类油脂的传统消费旺季,需求维持较高水平,11月前订单不断到港;第三,11月中储粮采购了50万吨美豆,对整体进口量有所贡献;第四,近期CBOT和连盘豆类油脂期价大幅下挫,且国内大豆港口库存略有下滑,部分贸易商有逢低补库的需求。
豆类价格仍将维持弱势
不过业内人士分析称,欧债危机的蔓延及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期将继续打压豆类油脂走势,加上目前豆类基本面偏弱,未来豆类油脂价格仍将维持弱势。
这一判断也在盘面上得到体现。按理来说,中国对大豆进口需求量的环比增加,对CBOT豆类油脂本应形成支撑。不过,豆类油脂期价在9月底重挫后,仅出现小幅反弹,随即又破位下行。
对于持续走弱的豆类价格,分析人士认为,本轮的中国需求不及2010年和年初预期,南美农作物播种加速,且大豆存在增产预期,同时,欧债危机的蔓延及全球经济衰退的预期打压近期豆类油脂走势。“除连豆、连棕油相对抗跌外,内外盘豆类油脂破位后,未来数周继续弱势甚至下行的可能性较大。”黄志强表示。
业内分析认为,中长期来看,能够扭转豆类油脂期价弱势的主要因素包括:中国需求的持续向好,拉尼娜天气影响加剧,以及货币政策放松和欧债危机缓解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