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和南方都市报报道,8月23日,李宁(HK.2331)公布中期业绩,其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9.5%至38.8亿元,而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狂降8 5 %仅为0 .44亿元。为节省成本,李宁今年上半年关店1200间,预计下半年将继续关店。同时,该公司发布业绩预警,称全年盈利可能“见红。”
今年初,美国私募基金TPG入股李宁,行政总裁张志勇7月离任后,作为TPG合伙人的金珍君被任命为李宁执行董事兼执行副主席与李宁联手改革。“此为战略性调整,”金珍君在业绩发布会上透露。据金透露,李宁公司正计划一次性解决库存问题。
预计全年亏损2 .26亿元
李宁公告披露,今年1-6月,该公司核心品牌李宁牌及其代理的乐途销售收入双双下降。其中乐途经营利润继续亏损至1亿元,另外代理AIGLE、凯胜及Z-DO等经营利润合计亏损8981万元。受零售终端的折扣率提升和旧品清理的影响,上半年李宁公司整体毛利由上一年的47 .3%下降至44 .2%,同时员工成本开支从8.7%上涨至9.6%。
今年上半年,李宁新开了248家店铺,同时对店铺进行了盈利评估,并进行了结构性调整,关闭1200间低效门店,这一关店比例高达15%。至6月30日,李宁牌常规店、旗舰店、工厂店及折扣店的店铺数量为7303间,较去年底净减少952间;经销商砍掉5家后为52家。
未来李宁将继续关闭低效店铺,据金珍君透露,下半年关店数目较上半年少。但李宁盈利能力降低,美银美林预计,该公司全年亏损将在2.26亿元左右。
高管队伍大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李宁上半年库存情况并未改善,其平均存货周转期从72天上升到95天。“因年初对集团及行业的未来过分乐观,而对几年累积下来的库存,上半年清理存货力度不足,公司计划一次性解决问题,故对全年盈利预测作出调整。”金珍君表示,此为战略性调整。目前管理层正在讨论会否向经销商回购产品,暂未有定案。
截至6月底,李宁的清货渠道中,工厂店及折扣店分别由269间及358间增加至271间及394间。该公司执董兼首席财务官锺奕祺表示,该公司未来重点继续解决存货及应收账问题,为终端零售商提供7 .5折,清货渠道则达4 .9折。2013年给予分销商指引政策为降低批发折扣率,预期综合折扣率少于1个百分点。美银美林预计,李宁业务可于2014年好转,但在此之前,该公司销售及毛利会持续受压,在充满挑战的大环境下,改革进展存在不确定性。
今年7月,李宁重臣原行政总裁张志勇离职。据悉,行政总裁一职目前仍然空悬,李宁在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已找猎头公司寻找人选,希望找到能胜任的人。金珍君则补充称,目前不急于聘请行政总裁,因目前他与李宁一起推动企业改革,双方合作顺利,可多花时间找到最好的人才。
据悉,未来李宁团队的高管名单上,将有负责供应链及采购等事务的一名高管,是从一家高科技公司过来,他将给李宁带来供应链管理经验。还将有一名新任首席销售官和首席产品官,都是从顶级运动品牌公司过档。此外,还将会有一名世界级的设计师加入。
本土运动品牌集体过“冬”
对于李宁集团利润缩水,广东省服装服饰行业协会副会长李恩认为,由于盲目扩张、供应链机制不够完善,李宁及国内其他运动品牌都在经历转型痛苦。“此次利润大跌可以看作是风险提前释放,标志着李宁集团又活过来了。”李恩说。
事实上,受业绩下滑困扰的不仅是李宁集团,本土体育品牌正在集体遭遇一场“寒流”。数据显示,上半年除“特步国际(2.87,0.05,1.77%,实时行情)”营收小幅上涨外;安踏同比下降11.6%;361度(2.08,0.01,0.48%,实时行情)同比下降10%;匹克同比减少28.5%;中国动向(0.77,-0.04,-4.94%,实时行情)同比下降29.4%。
华泰联合证券高级研究员程远认为,本土企业业绩下滑“并非一日之寒”。除了市场空间被挤占外,本土运动品牌在做大上市后,对市场消费能力预测失误,盲目加速开店布局,争取市场份额,导致库存高企不下,最终拖累业绩下滑。
程远认为,“跑马圈地”本质上是一种粗放式经营方式,导致运动品牌的繁华泡沫出现,而随着服饰细分对运动市场的冲击和经营模式的改革需要,泡沫破灭速度也随之加快。
“跑马圈地”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库存高企。投中集团分析师万格认为,库存问题影响到资金周转和企业持续经营,而通过打折促销消化库存将影响企业的品牌形象,当季销售不畅则会影响下一季新品上市的时间和款式种类。
万格同时认为,由于本土企业以代加工方式起家,缺乏研发创新能力,产品相互模仿,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抗周期性需求衰退能力较弱。
“修炼内功”或可迎来“春天”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本土运动品牌目前的生产能力和店面铺设在国内已基本呈现饱和状态,未来2-3年内,很难迎来复苏的“春天”。
程远认为,本土运动品牌应果断地关闭低效店,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单店经营业绩,结束盲目扩张的泡沫时代。
业内专家指出,阿迪和耐克的先进经验或许值得借鉴。首先,优异的产品质量和领先的款式让它们在市场上大受欢迎。这两个品牌的新品更换率高,每个新季产品进入店面都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另外,产品细分到位,泳装、童装、瑜伽等多个种类的产品迎合了更多消费者的需求。
“国内运动品牌不应该和对手打仗,而要和市场打仗。”李恩指出,企业的成功将以品牌和运营模式取胜,国内运动品牌的当务之急是要找出自己的个性和核心竞争力,准确定位,挖掘出自身独特的品牌内涵。
有关专家认为,目前本土运动品牌正处在差异化竞争阶段,以量取胜的时代已不复返。“修炼内功”是企业任何时候都不能松懈的“必修课”。细分领域,提高产品质量、更新设计理念和客户体验或许能为困境中的本土运动品牌带来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