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像是一场诡异的赛跑,原本冯明(化名)是一名后进者,只能看到前面一些手机小品牌的背影,知名品牌更是连影子都看不着。然而有一天,他突然发现前面的人都停下了脚步。“这不正是个好机会么?”冯明加快脚步赶了上去,超过了所有人,跑在了最前面。但领先的喜悦没能维持多久,前面一条断桥拦路,他摔了下去。这正是广深无数手机小品牌辛苦挣扎、最后“魂断”功能手机的一个样本。
市场调研机构IHS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智能手机在我国的出货量为6700万台。而到2012年年底,这一数字将有可能达到1亿6000万台,同比增长约139%。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手机市场整体增长水平。也就是说,在智能手机爆发性增长的同时,功能手机市场正在急剧萎缩,记者调查获悉,近日不少在业界小有名气的手机小品牌厂家纷纷倒下,“有近百家类似的手机企业,都因为清货不及,资金链瞬间断裂了。”冯明告诉南都记者。
功能机换代之殇
南都记者从一名接近中国移动(微博)的消息人士处获悉,早在一个多月前,中移动已开始禁止三、四线地方分公司采购T D-SCDMA(下称TD)功能机,理由是功能机库存积压严重。另一方面,为中国移动提供中移动T D功能机的供货商中也已有好几家不再提供产品,原因是产能大都转向了智能机。
从以通信制式划分的三条手机产业链来看,中国联通(3.86,0.00,0.00%)主导的WCDMA产业链最成熟,中国电信的CDMA2000次之,而中国移动的T D产业链则排名最末。然而如今,连中国移动都“放弃”了功能机,这无疑是一种信号———智能机普及大潮已然来临,功能机市场被进一步挤压。
于是,短短一年间,许多抱着功能机的小品牌倒下了。按长期关注深圳手机业的战国策首席分析师杨群判断,总数超过300家。
冯明正属于倒下的那群。他告诉南都记者,2009年以前自己一直在东莞做电子工厂,进入手机品牌行业不过3年而已。“当时恰逢经济危机,国家鼓励内销,山寨机纷纷上岸创立品牌。”他坦言,一直到去年下半年自己也还能赚着些钱,但智能机普及的速度实在太快,加上自己的判断错误,迟迟没上智能机,最终被功能机库存拖垮了资金链。
在数以千计的深圳手机小品牌中,冯明并不是唯一的案例。新进智能机制造商卓普市场经理安佳栋告诉南都记者,今年2月自己在与一位林姓的手机同行交流时,对方还认为功能机仍有市场。但如今,林先生已经了结了手机生意,彻底转行。按照安佳栋提供的信息,南都记者尝试联系这位林姓手机业人士,但至发稿为止,其手机始终无人接听。
小品牌过不去的坎
为什么要强调倒下的都是“小品牌”?这与中国手机行业十数年来惯性的渠道运作模式有关。
一直以来,只有少数手机品牌因为规模庞大且有日积月累的信誉做保证,可以走现款现货的渠道模式,大多数品牌和渠道合作时,都是先货后款。
假设一家初创不久的手机品牌有1亿元流动资金,两年前即便与代理商“先货后款”也没有问题,因为功能机产销两旺,资金回笼很快。但到了去年末今年初,特别是高通(微博)和联发科(微博)技(MTK)相继推出低成本智能手机方案以来,智能手机售价急速下降。此时代理商宁愿用现款去购买更好消化、利润更高的智能机,也不愿花心思清掉手里那些先货后款的功能机。
冯明基(微博)本同意这种说法,他补充道,加上整个上半年清库存的不只他这种小品牌,金立、步步高(22.68,0.15,0.67%)、OPPO这些大牌子也都在清,而且价格普遍压得很低。“这进一步影响了我现金回笼的速度。”
上述冯明提到的国产手机商均非上市公司,亦没有透露自己功能机库存的情况。但南都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今年上半年金立花了4个月来清理数亿规模的功能机库存,步步高及旗下O PPO这两大品牌,功能机库存则更大,清理时间更长。但由于这几家企业本身现金流充裕,清库存的同时还能保证智能机的开发、元器件备货及量产,只是赚取的利润都贴进了清理库存的成本里。
业界观点
智能机混沌伊始 新品牌浮出水面
在深圳这个全球手机产业链中心区域,每天都有大量手机品牌倒下和崛起。在那些“魂断”功能机的淘金者身后,那些没有库存困扰,一开始就走智能机道路的新品牌站了起来,并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卓普手机(ZOPO)和thl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们马上就要推英伟达(nvidia)四核处理器智能手机,价格会比小米2代还便宜。”卓普品牌总经理袁小枫向南都记者表示,公司的定位是显示效果出色的智能手机,并希望借此与其他智能机品牌形成区隔。他同时承认,没有功能机包袱是公司进入高速发展轨道的关键。至于thl,经过华强北的人不难发现,短短一条马路上,这个logo颇似htc的手机品牌店有好几家。
然而,没有功能机困扰,智能机市场也已出现了混乱的苗头,开启了挤压利润的过程。
“今年四季度,手机双核、四核处理器的货源会变得非常紧张。”IC元器件电商科通芯城执行副总裁朱继志表示,经历了智能机迅速替代功能机的一役,现在的手机厂商们已很难判断下一个市场节点会在哪里。何时备货、备多少货、更是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