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口食品突然成为市民的宠儿。韩国口味紫菜,原产加拿大的果脯,墨西哥风味的饼干,专供港澳的化妆品……大街小巷突然多了许多家进口商品店,前来购物的市民与日俱增。就连对市民生活影响甚远的大型超市,如大润发、壹加壹,也悄悄开辟了“进口商品”专区。进口食品,正在深刻影响普通市民的生活,是福是祸,庶几难料。汹涌而至的同时,更应该提防泥沙俱下。
中消协专家将目前销售的“进口食品”大致归为三类:第一类是产地在国外,由国内经销商粘贴中文标识并在国内销售,外包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二类是原料由国外厂家生产,国内厂商进行包装和经销,包装上对产品的成分、配料等有较详细的标注,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第三类是包装上是以外文为主,由国内厂家进行分装,没有国内的卫生许可证号。对于这三种不同身份的“洋”食品,中消协专家认为只有第一类是真正意义上的进口食品,第二类属于国产食品,第三类则不确定,可能是进口食品也有可能是冒牌货。
近日,记者走访了小榄镇多家进口食品商店,对比中消协专家所给的指导意见,记者发现不少进口食品确实货真价实,但市场准入手续并不完备;包装袋上一堆“洋文”背后,挂羊头卖狗肉的进口食品大行其道;相比高门槛、管制较严的孕婴奶粉,进口零食市场比较混乱。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小榄镇共有50多家进口食品商店,主要销售零食和婴幼儿奶粉。究竟哪些食品才是真正的进口食品?这些食品是否有质量安全保障?在“食品安全大过天”的口号被反复提及的今天,如何保证市民在消费洋食品时不受劣质食品的危害?面对洋食品日渐泛滥的现状,工商、防保所、食品安全委员会等职能部门有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