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广州安世乳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宣布联手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政府,向中国内地市场引进澳大利亚原装进口奶粉“澳咪娜”。事实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已有越来越多的中资乳企在海外注册商标,或借道“纯贴牌”进口产品反攻国内市场。
业内人士估计,采取类似方式反扑国内奶粉市场的中资“洋奶粉”品牌不下50个。但也有专家认为,上述举动对美赞臣、惠氏、雅培等五大进口品牌的冲击力仍相当有限。
中资“洋奶粉”借道海外反攻国内
广州安世乳业董事长程平表示,AuscoPak公司是澳大利亚一家主营奶粉生产、加工和包装的公司。安世乳业公司是其中国地区总经销商,代理经营澳洲“澳咪娜”(AUMINA)品牌奶粉。他表示,“澳咪娜”从奶源、生产、包装到成品全程都在澳大利亚境内完成,安世乳业则负责商标注册。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海王集团旗下的海王健康科技也计划在喜安智婴幼儿配方奶粉基础上,继续与韩国Pasteur公司合作推出一款新品,并计划在下周上市。
一位奶粉经销商透露,目前这种借道海外反扑国内市场的中资“洋奶粉”品牌不下50个。乳业专家王丁棉也表示,据不完全统计,在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发生前,只有大概五六家国内企业在澳洲、新西兰等地注册奶粉品牌并贴牌生产。但在事件发生后,这一数字迅速上升。“据了解还有70多家企业正在排队申请商标注册。”王丁棉表示,这些企业的背后大多数都是中国人在操控。
专家:对进口奶粉的冲击力有限
有数据显示,中国奶粉市场总量庞大。未来5年的销售额有望增长至600亿元到700亿元。“国外人口出生率低,奶粉增长速度很慢甚至是负数。而中国人口众多,消费增长快,所以做奶粉生意一定要来中国。”一位经销商表示,不少中资企业都希望采用这种海外注册原装进口的模式与盘踞国内市场前几位的进口奶粉品牌争食。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乳业分析员宋亮曾表示,这几年,由于海外乳业疲弱所带来的投资机会日益增多,国内对进口产品的青睐及政府鼓励中资企业加快“走出去”的影响,越来越多中资企业投身于海外乳业市场。因此,目前市场上又多了这种带有中资烙印的“洋奶粉”的身影。
宋亮认为,三聚氰胺事件后,中国婴幼儿奶粉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多美滋、美赞臣、雅培、惠氏、雀巢牢牢控制了一、二线城市大概65%的市场份额。这种外资垄断的格局将不利于中国婴幼儿奶粉产业的健康发展,也势必造成消费者消费福利的减少。而中资“洋奶粉”缓慢渐进地拓展市场,有望对五大外资品牌垄断的格局带来冲击。
但王丁棉则认为“这种冲击力度有限”。他表示:“目前老的外资品牌年销售都能达到20亿元以上,市场根基很稳,新进中资品牌的反扑很难影响到他们的市场份额。但从几大外资品牌的市场增速放慢来看,自然增量的部分确实有被中资品牌分食的可能。”
相关报道 中资企业加速收购海外奶源
羊城晚报讯 记者陆志霖报道:中国资本对国外乳业资源的“胃口”并不仅限于贴牌生产洋奶粉,近年来还纷纷将目光瞄准了海外牧场资源。近日有消息称,上海鹏欣集团有望在12月完成对新西兰16个牧场的整体收购。如果其成功,将是近年中国企业最显赫的一次牧场出海投资。
据悉,鹏欣出价约2.1亿新西兰元,欲收购位于新西兰北岛的Cedric牧场。鹏欣希望能透过掌握原奶,然后委托当地乳企加工,向国内出口婴幼儿奶粉、奶酪等乳制品,收购后的头5年在华营销费用预计高达1亿新西兰元。但有反对者质疑,鹏欣集团“欠缺”运营新西兰牧场的经验,但新西兰最高法院日前最终驳回了当地部落财团企图阻止鹏欣集团收购的要求。
而在此之前,也有消息传,中投公司已就澳大利亚最大牧场集资一事向澳方咨询。娃哈哈、蒙牛等本地乳企也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投资方。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中资收购海外牧场,一方面为提升奶源信誉度、增加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能降低养殖成本。“澳新、欧盟的养殖成本低、奶源质量好,属于放牧型的草场,基本无需用精料饲养”。 而乳企同时还看中海外奶源的物美价廉。同样有着海外牧场收购经验的光明乳业(8.97,0.00,0.00%)总裁郭本恒曾坦言,“我们中国的奶源成为了世界上除韩国和日本外,价格最高的奶源,成本很难消化。所以都想通过国际收购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娃哈哈董事长宗庆后也曾指出,在澳大利亚建养牛场生产一升鲜牛奶的成本仅为20多澳分(低于2元人民币),而娃哈哈在国内的鲜奶收购价每升超过3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