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到最多的一个话题,就是经销商生意不好做,赚不到钱。所有经销商生意都变坏了吗?显然不是,马云曾说过:“不是实体不行了,是你的实体不行了。”放在经销生意上也是一样,不是经销生意不赚钱,是你的经销生意不赚钱。这个时代是残酷的,经销商必须对生意做出清晰判断,敢于改变,才能在这场“运动”中存活下来。
那到底该如何改变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个人观点,供大家参考。
1. 如何调整渠道结构和产品结构?
2. 市场盘价怎么去稳住?
3. 厂家的奖励如何最大化?
-01-
调结构
生意不赚钱,本质上来说就是利润不够。提升利润的方法很多,关键的两个,就是调整渠道结构和产品结构。
渠道:卖传统,下乡镇,拓即饮
据凯度国际发布的数据,全国有近650万家小店,20多万家大店。
从数据上看,似乎经销商更应该做小店。但事实却恰好相反,很多经销商往往对大店过度投入,对现代渠道的依赖性很强。
确实,做传统渠道很辛苦,网点多,事情多,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大,管理难。而现代渠道店数少,单店销量大,毛利高,似乎小店都没必要做了。
但是最近几年,大家应该都有看到,不管什么品类,什么品牌,在大卖场的增速都非常缓慢。为什么?现代渠道基数就那么大,增长很有限,已经到了瓶颈。
传统小店近650万家,没有哪个经销商敢说自己覆盖了当地所有小店,而大部分销量还在传统小店里。
无论是增量,还是市场,传统渠道都不可放弃。传统渠道不仅有增量机会,更是经销商提升和巩固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这是调整渠道的第一步 ,保住传统渠道,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下沉乡镇。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越是大品牌,对乡镇重视程度越大,不少大品牌都在加大对乡镇的投入。比如农夫山泉从今年开始,在乡镇市场与少量有潜力的次级经销商签订农夫山泉、经销商、次级经销商间的三方协议。
但是很多经销商对乡镇关注度不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乡镇市场的容量不可忽视。经销商要主动下沉乡镇,通过覆盖门店,或者设置驻镇业务,提高乡镇服务水平,牢牢抓住乡镇市场。
最后一步就是拓展即饮渠道,可能很多经销商会很陌生,什么叫即饮或即食渠道?比如工厂食堂、单位饭堂、餐饮网点等,这些都是即饮渠道。
这些渠道要么封闭管理没得选,销量稳定;要么就是看不到产品包装,到桌上的时候已经拆了包装,即饮渠道对处理大日期产品是非常好的选择,既能增加增量,又不扰乱市场价格。
产品:卖重点,推新品
做经销生意最重要的是有利可图,经销商要把核心单品抓住,尤其是公司阶段性推的重点单品。老品或者基础品能获得的效益很有限,而核心单品整体利润高,本身量也大,要重点投入。
其次是推新品,新品一般利润都高,而且价格不透明,是不错的增长点。但是新品也面临一个问题,前期销量不好。
新品铺市是一个技术活,推新品不要一开始就全渠道大面积铺货。新品铺市要先从大店开始,前期不要让小的80店做新品,小店大概率是动销不了的。做到TOP15%门店的铺市,基本就能看出来有没有效果,有效果,就可以迅速增加,没有效果就要寻求新的策略。
强调两点:第一,新品推广要投入更多资源,在进店后迅速匹配动销方案,鼓励购物者尝试购买,通过动销强化合作店主信心;第二,要确保重点门店投放度,打造几个新品重点样板店,借助示范效应提升新品影响力。
-02-
稳盘价
稳定市场价格是产品动销的根本,价格不稳,别说赚钱,能不亏就不错了。窜货是扰乱市场价格的源头,是产品动销乃至产品生存的顽疾。
因此,对待窜货商一定不能手软,要严厉打击。打击窜货不能只靠经销商自己,要教育终端老板,给他分析利害关系。经销商和小店老板的目的都是赚钱,如果市场价格彻底乱了,谁都不好挣钱。奖励举报窜货的人,激励小店老板去打击窜货。
对于配合的、遵守规则的客户,给予资源支持,不配合的客户则取消优惠政策。通过利益绑定,减少窜货。
对于恶性窜货,让工商部门介入,坚决抵制。同时,成立价格管控小组,不定期采集终端零售价,发现低价销售的,停止终端返利和相应的费用投入。
我们基于实战经验,总结几种方法以供参考:
1)养关系,培养当地社会关系。比如加入当地xx班,增进地方和市场的人脉,让更多人与你形成统一战线,一起稳定市场经营秩序。
2)拿证据,发现市场价格问题第一时间去处理,千万不要拖。因为时间长了,窜货商就肆无忌惮,一旦形成惯性,窜货的人多了,处理起来就更难。
举个案例,某大卖场窜货,经销商发现之后,让49名业务员去买货,商场不给结账,结果就堵住在了收银口,一直僵持3个小时,喊来媒体曝光。让当地整个卖场行业都知道窜自己品牌货的结果,不仅窜货少了,业务员士气也受到鼓舞。
3)强激励,制定严格的窜货考核与激励政策。
激励政策:业务员在市场上发现窜货,并马上收回来,奖励3元/件;物流司机正常拉货0.3元/件,拉窜货0.5元/件;
严格考核:主管走店发现窜货而业务员没发现,第一次罚业务500元,第二次解雇;同样的,老板走访市场发现而主管和业务都没发现,第一次各罚500元,第二次解雇。
4)分内外,区别窜货产品和自己产品,让业务一眼识别出窜货产品。
a. 减少订货频次,利用日期识别。一个月下订单2-3次,尽量月初下单,产品生产日期只有两三个,窜货产品日期很难和自己产品日期对上,业务员到终端一眼就能区隔开来是谁的货。
b.设置暗码,在箱子上打孔/贴标,打在不同地方代表卖给不同区域/客户的产品。
5)持久战,窜货不会一次就见效的,不可能打完这次就没有下次了。不同的市场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经销商一定要强硬一点,把市场管起来。
-03-
拿奖励
对经销商来说,最大化的拿到厂家奖励,也是一门学问。首先,从最基础的逻辑开始,要清楚奖励计算规则。
厂家奖励是月返、季返、还是年返,奖励有没有坎级,比如完成A销量返2%,B销量3%,C销量5%等。
还有一点也值得注意,要清晰奖励计算基数,例如搭赠、促销是否会抵扣销量。以前一个客户,不清楚搭赠会抵扣销量,由于搭赠的货不算业绩,结果没拿到奖励。少拉几万块货,就损失几十万销量奖金。
熟悉计算规则后,还要算好拿多少。比如上面提到的ABC三种坎级,综合考虑销量、收益和成本,决定拿哪个坎级最划算。市场的需求是变化的,不可能一直锁死拿某个坎级。
如果为了奖励,强行做销量,拉回来的货需要更多费用处理,反而得不偿失。因此,最好每周都计算离目标销量差多少,如果超过预期,可以冲击高坎级;如果比预期差,适当降低坎级。
做完这些,最后一步是拿到奖励。有些厂家奖励要匹配销售过程,如铺市率、陈列面、终端维护等。比如六个核桃厂家对KA卖场陈列要求很严格,没做好奖励可能就没有。
所以经销商一定注意奖励是否绑定过程指标,如果绑在一起,要提前做好方案。比如厂家奖励是20万,经销商可以先拿出5万做激励,让业务员做好过程指标,按厂家要求做好,最后拿到奖励还能赚15万。
最后,一定要做好定期复盘,回顾考核达成情况,找出差距并及时弥补,确保每次都能拿到奖励,对冲相应执行费用。一句话:找差距,算总账,利益最大化。
作者简介:刘华明,思码咨询合伙人,高级咨询顾问,中山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致力于为消费品企业打通营销任督二脉,专治区域拓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