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样的就业证、锈迹斑驳的角磨机……在广州白云区全国首个农民工博物馆内,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实物,见证了农民工用智慧和汗水助推一座城市实现腾飞。
“每次走进博物馆,总有种亲切的归属感。”说这话的叫刘彦军。提起他,不熟悉木材领域的人可能并不知晓,但他创办的观虹町整木家装营销中心,在广州天河区高德美居建材馆可是响当当的品牌。
“1991年,电视剧《外来妹》火爆荧屏,片中有大量农民工涌向东南沿海打工、闯世界的鲜活景象。”刘彦军的话语间,是关于一个时代的记忆。
1964年,刘彦军出生在江西九江的小乡村。上世纪80年代初,一边种地、一边做工的他有时一个月能挣个一二百元。一个“穷孩子”能顺风顺水地挣到“大钱”已属不易,但刘彦军的梦想不止于“脱贫”。对他而言,这只是创业梦想的开端。
广州,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创业者的“乐土”。刘彦军在沈阳打了两年工后,决定与弟弟刘辉一起到广州闯一闯。
刘彦军的爱人王煌林回忆当初,“当时我们在广州石牌镇的德旺木业公司做销售员,白天忙着刷油漆、抛光打磨和销售,晚上则是搬运木材,工作经常连轴转。”
“虽然每个月收入只有五六百元,但正是那几年学到的木材专业知识、为人处世的方法等等,使我受益良多,并直接影响到后来的创业。”刘彦军说。
1996年,由于德旺木业公司搬离广州,刘彦军失业了。他和爱人揣着多年打工攒下的6000元钱来到一所民办小学附近租了间房,暂时安顿下来。“不能总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自己开出一条路走才是长久之计。”刘彦军坚信,路只有从脚下开始。
创业不是盲目的,更需要考量市场的前景。刘彦军说,“当时,广州和周边地区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档装修都要用到木材。”嗅觉灵敏的刘彦军重新选择了木材行业。
二次就业的刘彦军“一穷二白”,他第一笔木地板生意是朋友和街道办共同介绍的,而且还是以赊账方式,直到半年后才把货款还上。天道酬勤。坚韧、自信和不畏艰辛的品格让他搏得了人生,也让他拥有了第一家公司——森意木业。
磨难让刘彦军学会坚强,也琢磨到一些市场规律。2000年,刘彦军看到了城市发展的巨大商机:由城市化带来的木材市场,潜力无穷。他先后在广州南兴综合市场、泰康路、南岸路等处开起了最早一批木材专卖店,代理富林、迎宾等品牌。
虽说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但刘彦军周转资金并不多,国家鼓励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的优惠政策,给他吃下“定心丸”,他可以在当地农村信用合作社获得10万元、两年期的小额贷款,需要时可随借随还。同时,为鼓励来广州发展创业的农民工,南兴综合市场的工作人员将办理工商登记、税务、企业代码证等“服务窗口”前移,省却了许多繁琐环节。
“去年发生的毒地板事件,使得不少商户知难而退。”刘彦军选择了坚持,他和公司的员工一起参加政府培训,在实践中摸索方法来克服难题。“没有朋友的关心,就没有我的今天;没有业务部门帮扶,更不会有我的发展。”刘彦军说,“是他们的鼓励和支持,让我坚持梦想走到了今天。”
推动创业 促进就业
■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 蔡 昉
【热词点评】就业本来就是产业或经济活动的结果,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必然要通过创业促进产业活动,并不断扩大其规模。
今天,“打工仔”“打工妹”等词语已淡出公众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新市民”,越来越多的公共服务开始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扩散,生活在同一天空之下的外地人和本地人正享受同一片阳光。
2002至2011年,城镇就业增长了44.9%,进城就业农民工人数增长了51.5%。同一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了10.7%的年均增长率,这意味着每一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可以带动0.39个百分点的城镇就业增长和0.44个百分点的进城农民工增长,都是很高的就业弹性。
能不能使城乡就业各得其所,能不能实现稳定就业、安心生活?这不仅仅是亿万农民工的个人选择,更是政府职能转变、承担公共责任的根本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