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情·秀洲味”运河支流长水塘边上的南梅村,自古流传着“王逵植梅”的典故,被当地人认为是王店“梅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李火松的老家,如今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我家就住在运河边,家家户户淘米、洗菜、洗衣服、洗被单啥的家务就是在河岸边完成的。”他说,“小时候我们也去过粮仓附近玩,看到里面盛满了稻谷。”李火松的祖父母早年以捕鱼为生,和运河边大多数人一样靠水吃水,到了父母这一辈,大多数渔民上岸,身份变成最普通的农民。18岁中学毕业后,从小帮着家里干农活的李火松暗暗立下心愿:他要进工厂,不想和父母一样当农民,因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实在太辛苦。每年夏天“双抢”是农民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天蒙蒙亮起床,顶着烈日抢收抢种,皮肤晒得黝黑,整个人就像浸在汗水里。“‘双抢’的日子,谁家要是能在晚上8点钟前吃上夜饭,那是要被邻居们羡慕的。”李火松说。十几个小时的农活干下来,浑身腰酸背痛。收工后把八仙桌搬到运河边,凉风习习吹来,斟一壶老酒加几个简单的小菜,全家人边吃边聊天就是难得的休息时光。
“1978年7月6日,我成为王店泡沫塑料厂的一名产线工人。”尽管过去了40余年,但这个“进厂变工人”的日子对于李火松来说记忆犹新。23岁当上车间主任、26岁当上生产科长、28岁当上生产厂长……产线上眼明手快的他由于表现出色,年纪轻轻就成为工厂管理人员。让他没想到的是,喜欢管理、善于管理的特点后来贯穿了整个创业生涯。
1992年,民营经济风生水起,在工厂打拼十多年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和人脉,李火松也跟着潮流“下海”,白手起家开始创业,做的还是保温材料的老本行,主打生产泡沫玻璃。1997年,李火松创办的企业产值达到了100万,这是他赚到的“第一桶金”,辗转经营20余年,如今的他是浙江振阳绝热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公司现有员工120余人,2018年产值达到7800万元。
忙活了大半辈子,李火松目前的想法是明年60周岁退二线,把企业交给儿子和儿媳管理,但他也会帮忙盯着,到65周岁就正式退休享受生活。家里还有两个小孙子,关于第四代未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他表示还要看孩子们的志向和兴趣爱好。从渔民到农民再到企业家,李火松家三代不断转变角色,一路艰辛、一路拼搏,一路汗水、一路凯歌。一条大运河,兴盛了一座城,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运河人家。河的故事,也是人的历史,折射时代的变迁。依靠大运河,改变了沿河居民的生活方式,依托运河沿线遗产资源,打造最富文化内涵、最具地方特色、最具观赏价值的文旅精品线路,在开发利用与保护传承中走出了一条双赢之路。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见证了王店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变迁。